包括不确定潜在恶性的平滑肌瘤(STUMP)、胃肠自主神经肿瘤(GANT)、胃肠起搏细胞肿瘤(GIPACT),这是一组异型性肿瘤,以前认为是平滑肌分化的肿瘤(平滑肌瘤/肉瘤),现在认为它们起源于Cajal细胞,一种有关胃肠蠕动的起搏细胞。C-kit突变功能的增加在GIST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通常膜旁区域的突变定位于11号染色体。C-kit遗传突变发生于家族性GISTs。存在一组免疫组化标记CD117阴性的GIST,PDGFRA突变是这些病例中存在的另一种癌基因机制。
流行病学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肿瘤,每年发病率为百万分之四。平均发病年龄是63岁,不到3%的病例发生在21岁以下,仅10%在40岁以下。在Carney’s三联征中可能呈多发性,在神经纤维瘤病中少见。无性别优势。
GIST普遍存在于整个胃肠道,最常发生于胃:
胃:70%的肿瘤。
小肠:20%-30%的肿瘤。
食道、结肠和肛周(真性平滑肌瘤更常见)
盲肠:有4例报告。
在大网膜、腹膜和腹膜后腔偶尔可见类似肿瘤。
临床表现
大多数表现胃肠道出血,其次是疼痛和手术时偶然发现的巨大的肿块。少数可发生梗阻或因肿瘤破裂导致急腹症。
肉眼外观
大体特征表现多样,可以是境界清楚、结节状、分叶状或隆起型。小肿瘤可形成斑块。较大的肿瘤可形成向腔内突起的息肉,常有溃疡,或是球状肿块,或是腹膜腔内带蒂的肿块。囊性变常见。颜色多样,从灰白色至黄色至棕褐色伴有出血灶。
直径1—500px不等。
界限清楚,无包膜或伴有假包膜。
位于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下层。
可能为实性或部分囊性。
组织病理学
1、梭形细胞:60%—70%。
2、硬化性梭形细胞:110/1242。这些肿瘤含细胞少,富于胶原和钙化。核分裂数低。
3、栅栏状和空泡状梭形细胞:266/1242。具有短胖的形态一致的梭形细胞,伴有栅栏状排列的核和核周空泡。核分裂小于10/50HPF。
4、富含梭形细胞:139/1242。密集排列的一致的梭形细胞,伴有栅栏状排列的核和核周空泡及轻度的非典型。核分裂大于15/50HPF。
5、肉瘤样梭形细胞:20/1242。弥漫性非典型,常伴有粘液性间质,核分裂大于20/50HPF。
6、上皮样:30%—40%,细胞质性质不同,可为透明性、双染性和嗜酸性。
7、硬化性上皮样:270/1242。粘附性的合胞体上皮样细胞分布于弥漫性胶原间质中。核分裂数低。
8、无粘附性上皮样:108/1242。大的无粘附性的多边形细胞分布于稀少的间质中,核分裂数低。
9、富含细胞的上皮样:78/1242。上皮样细胞背靠背排列,核非典型,核/浆比高。核分裂通常小于10/50HPF。
10、肉瘤性上皮样:31/1242。核/浆比高,明显的核仁,核分裂超过20/50HPF。
11、细胞多样:可为透明状、浆细胞样、颗粒状、嗜酸细胞样或杆状。
12、结构多样:包括实性、囊状、车辐状、腺泡状、血管外皮瘤样,有时可见囊性变。
13、核周区常分布有糖原。
14、在小肠肿瘤中可见细胞外胶原纤维(骨架样纤维)。
15、存在各种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少数GIST可存在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 CD3, CD4, CD8, granzyme B, TIA-1 and perforin阳性)。
免疫组化
文献报道结果不一,对有关文献作一总结。
91%, 145/145, 631/693  | |
75%, 9/13, 23/26, 141/145, 644/788  | |
不一致: 11/64  | |
20-40%, 3/13, 9/26, 30/145, 150/811  | |
不一致, 4/64, 0/13, 7/145, 40/788  | |
10/13, 117/145  | |
一些局部阳性, 0/13, 5/145, 7/793  | |
散在的阳性细胞  | |
16/26  | |
20/26  | |
20/26  | |
20/26  | |
阳性  | |
cytokeratin18(DC-10)  | 2/11  | 
3/42  | |
0/145  | |
0/145  | |
0/11, 4/26  | |
0/26  | |
1/32  | |
0/32  | |
95%阳性, 62/64, 13/13, 26/26, 145/145  | 
大多数细胞可表达CD117,细胞阳性率低于10%应持谨慎态度。梭形细胞肿瘤中少数CD117阳性的细胞可能是肥大细胞,通常呈弥漫胞质染色和颗粒状染色伴膜染色增强,可能存在核周局灶染色。
分子遗传学
KIT突变在梭形西肿瘤中更常见,而PDGFRA突变更常见于上皮样肿瘤。存在点突变的肿瘤更倾向于表现良性行为。
上皮样  | 梭形  | 混合性  | 进展期病变  | |
KIT 外显子11缺失+/- 点突变  | 12/72  | 56/72  | 4/72  | 11/72  | 
KIT外显子11 点突变  | 4/36  | 30/36  | 2/36  | 0/36  | 
KIT外显子11内复制  | 0/9  | 8/9  | 1/9  | 1/9  | 
PDGFRA外显子18  | 52/86  | 15/86  | 19/86  | 9/86  | 
PDGFRA外显子12  | 4/9  | 3/9  | 2/9  | 0/9  | 
超微结构
神经分化特征与免疫组化相关,骨架样纤维(细胞外不定形的嗜酸性呈交织状的胶原)是更为明显的神经分化特征。GANT仅可依赖超微结构与GIST鉴别。
变异型
1、胃肠自主神经肿瘤(GANT):和GIST的超微结构不同,但经常在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方面与GIST无区别。一些病例显示血管丰富的特征。文献报道过有关NSE、synaptophysin和S-100的不同阳性率。GANT更具侵袭性,但最近的文献提示它仅为GIST的一种变型。
2、胃上皮样GISTs先前被认为是上皮样平滑肌母细胞瘤,好发于50—70岁的成年人。细胞质呈嗜酸性,细胞边界清楚,可表达肌肉和/或神经标志物。
3、伴有骨架样纤维(PAS和masson’s蓝染色)的小肠GISTs具有向良性转化的趋势
4、起源于肠系膜和网膜的肿瘤CD34阳性率较低。
鉴别诊断
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  | CD34可能阳性,但CD117绝对阴性,GIST对desmin通常阴性,但可能对SMA阳性表达。  | 
雪旺细胞瘤  | CD34可能阳性,但CD117绝对阴性。  | 
腹膜后未分化脂肪肉瘤  | |
血管肿瘤  | |
纤维瘤病  | |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 |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 |
梭形细胞类癌  | |
梭形细胞黑色素瘤  | S-100通常弥漫性阳性  | 
梭形细胞癌  | |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  | 这种肿瘤罕见,可呈CD21+,CD35+,CD68+,CD34-,CD117-  | 
虽然CD117诊断GIST的敏感性不是100%,除非临床经验丰富,否则缺乏CD117的阳性表达不应作出GIST的诊断。
治疗
I期和II期的实验结果提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对治疗GISTs有很好的疗效。机体对STI—571的反应可能是KIT突变所在的外显子的功能。对imatinib耐受的GIST中存在外显子9c-kit突变与对多靶向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UII248反应明显有关。
预后
10%—30%的GISTs显示恶性(胃肠道间质肉瘤),局部复发常发生在转移之前,通常转移至肝、腹膜或肺,很少转移到淋巴结或卵巢,有关预后的文献报道结果尚未定论。
良性/低风险  | 交界性  | 恶性  | |
De Saint Aubain Somerhausen  | 梭形细胞,无非典型&MI=0-2/30HPF  | 梭形细胞, 无非典型和MI=3-4/30HPF  | 梭形细胞, 无非典型和MI>4/30HPF  | 
梭形细胞, 中等程度非典型和MI=2-3/30HPF  | 梭形细胞, 明显非典型和MI>2-3/30HPF  | ||
上皮样&MI=0/30HPF  | 上皮样和MI=1/30HPF  | 上皮样和MI=1/30HPF  | |
Miettinnen  | 位于胃和MI=0-1/10HPF  | 位于胃和MI=2-5/10HPF  | 位于胃和MI>5/10HPF  | 
位于胃和直径<125px  | 位于胃和直径=5-250px  | 位于胃和直径>250px  | |
Kindblom  | 形态温和,无坏死和粘膜浸润&MI=0/10HPF  | 具有一些但不是所有的恶性特征  | 明显非典型,存在坏死,粘膜浸润,出血&MI>=1/10HPF  | 
GIST Workshop  | <50px和无核分裂  | 两者之间  | >125px和>50核分裂/50HPF 或小肠部位,任何大小和>10核分裂/50HPF  | 
MI=核分裂指数 HPF=高倍镜视野
Seidal Edvardsson列出下面的公式以预测肿瘤的性质。
Z=2.428Xki67值—2.092XCD34值—0.944X分级+0.096X直径(cm)—0.041X年龄(岁)—2.377
ki67 染色计分:0—无阳性;1—核染色<1%;2—核染色>1%和<10%;3—核染色>10%。
CD34 染色计分:0或1。
分级:1级—单形性,非典型细胞少见;2级—细胞增多伴中度非典型;3级—大量细胞伴重度非典型。
Z<0.66,可能是良性肿瘤;Z>0.66,可能是恶性肿瘤。
Trupiano等研究发现肿瘤>175px、细胞丰富、粘膜侵犯、高级别核异型、核分裂数>=5/0HPF、细胞种类混合多样、广泛的粘液样变和缺乏玻璃样变等特征均提示与侵袭性临床表现有关,但是不能明确区分良恶性。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可通过以下特征识别良性肿瘤:
1、良性梭形细胞模式表现为伴有淡染至嗜酸性胞质的温和的梭形细胞增生。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的肿瘤细胞表现较一致,结构模式为旋涡状至交错排列的短束状。许多肿瘤具有明显的核旁空泡。细胞核常呈栅栏状排列。间质广泛玻璃样变。
2、良性上皮样肿瘤几乎均由上皮样细胞构成,细胞核边缘有一圈嗜酸性胞质,常伴有核周透明区。可见散在分布的奇特的或多核巨细胞。细胞边界清楚,核呈圆形伴有小核仁。低倍镜下观察细胞并不密集。常存在间质玻璃样变。
3、良性混合性模式具有上述两种模式的特征。
其它形态表现归类于“非良性”。
Hawagaza等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男性、高级别肿瘤、肿瘤大小在5-250px(相对危险度4.0)或>250px(相对危险度10.8)提示预后差。
1、>250px或高级别:高风险
2、5-250px和低级别:中度风险
3、<125px和低级别:低风险
GISTs位于胃大弯,即使肿瘤直径大,也可能是良性的。食道肿瘤预后最好而小肠肿瘤最差,直肠肿瘤切除不彻底可导致复发率上升。一定细胞遗传功能的扩增及c-kit的突变与恶性倾向有关。
最大规模的长时间随访研究证实了组织学亚型之间的差异:
1、梭形细胞肉瘤亚型:84%伴有进展期病变。
2、上皮样肉瘤亚型:64%伴有进展期病变。
3、富含细胞的上皮样细胞型:21%伴有进展期病变。
4、富含细胞的梭形细胞型:14%伴有进展期病变。
5、上皮样硬化型:64%伴有进展期病变。
6、硬化性和栅栏状排列的梭形细胞型:2%伴有进展期病变。
凝固性坏死与伴有进展期病变有关(50%与9%),但是液化性坏死无关。“淋巴瘤样”模式中表现粘膜侵犯与肉瘤性肿瘤及预后差有关。但是以下推荐的评估恶性潜能的标准是依据肿瘤大小和核分裂活性而定。
病例数  | 无病生存  | 带病生存  | 无关死亡  | 疾病死亡  | 手术后死亡  | 未知原因死亡  | 预后总结  | |
肿瘤<50px&核分裂<=5/ 50HPF  | 76  | 34 (45%)  | 0  | 42 (55%)  | 0  | 0  | 32 (42%)  | 良性  | 
肿瘤2-125px&核分裂<=5/ 50HPF  | 320  | 172 (54%)  | 1  | 134 (42%)  | 5 (2%)  | 8  | 120 (38%)  | 可能良性  | 
肿瘤5-250px&核分裂<=5/50HPF  | 229  | 136 (59%)  | 3  | 80 (35%)  | 5 (2%)  | 5  | 50 (22%)  | |
肿瘤>250px &核分裂<=5/50HPF  | 140  | 74 (53%)  | 1  | 47 (34%)  | 16 (11%)  | 2  | 44 (31%)  | 低至中等恶性潜能  | 
核分裂<=5/50HPF  | 765  | 416 (54%)  | 5  | 303 (40%)  | 26 (3%)  | 15  | 246 (32%)  | |
肿瘤<50px&核分裂>5/ 50HPF  | 6  | 3  | 0  | 3  | 0  | 0  | 2  | 未知或低度恶性潜能  | 
肿瘤2-125px&核分裂<=5/50HPF  | 99  | 57 (58%)  | 1  | 26 (26%)  | 15 (15%)  | 0  | 32 (32%)  | 低至中等恶性潜能  | 
肿瘤5-250px &核分裂<=5/50HPF  | 96  | 25 (26%)  | 2  | 18 (19%)  | 50 (52%)  | 1  | 49 (51%)  | 高度恶性潜能  | 
肿瘤>250px&核分裂>5/50HPF  | 108  | 10 (9%)  | 1  | 5 (5%)  | 88 (81%)  | 4  | 78 (72%)  | |
核分裂<=5/50HPF  | 309  | 95 (31%)  | 4  | 52 (17%)  | 153 (50%)  | 5  | 161 (52%)  | |
总计  | 1074  | 511 (48%)  | 9  | 355 (33%)  | 179 (17%)  | 20  | 407 (38%)  | 
与携有其它突变的患者相比,伴有外显子11c-kit突变的患者具有较长的无病生存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