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特殊的淋巴结增生性疾病
1.Castleman病(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巨大淋巴结、血管瘤性淋巴样错构瘤、淋巴结错构瘤、Castlemen淋巴结增生、Castleman淋巴瘤等)。1956年Castleman等在研究胸腺肿瘤时发现一些病例无论临床、大体、镜下及X线都与来自胸腺的肿瘤很像,但是其实并非来自胸腺,而且也不是真性肿瘤,作者以“局限性纵隔淋巴结增生”( Localized media-stinal lymph node hyperplasia) 为题发表。他们之所以怀疑来自胸腺是因为肿块部位常在胸腺附近,而且镜下具有Hassall小体样结构。然而深入推敲,第一、大多肿块邻近于气管/支气管树淋巴结的部位,而不是前上纵隔心包的前面。第二、如作角蛋白染色,这些“Hassall'’小体是阴性的(Hasall小体应阳性)。 第三、胸腺瘤一般只有个别能在肿瘤的周边能找到一些Hasall小体。所以本病不是来自胸腺。同时,本病的淋巴结结构没有破坏,也没有非典型的细胞成分存在,因此它并非一种真性肿瘤。对于当时认为本病局限于纵隔的观 点,后来认识到本病可以累及众多部位,包括纵隔外淋巴 结以及原来没有淋巴结的部位(如胸壁、肢体的软组织内),纵隔内病变只占71%,而且还可以“多中心性发生”。考虑到有时发生于结外,而且镜下可以没有淋巴结的结构,有人认为它是一种“错构瘤”或“迷离瘤”。由于它既不限于淋巴结,而且又不是真性肿瘤,所以上述许多同义词都不完全妥帖,现在还用“Castleman病”较为合适。 可分为三型, ①透明血管型:本型占90%。常位于纵隔。往往无症状而在体检中发现,或仅有轻度的压迫气管症状。切除可以痊愈。 ②浆细胞型:约占10%。不一定限于纵隔,可发生于肠系膜、后腹膜等处。常伴有出汗、发 热、疲乏、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并合并贫血(顽固性低色素性贫血)、血沉加快、高丙球蛋白/低白蛋白血症,同时还可有循环抗红细胞形成因子。切除后上述症状消失。个别病例并发生外周神经病变和生长迟缓。 ③中间型:最为少见。无症状。 前两型之间的关系可能为:一种疾病的两个阶段;或对同一病因的两种宿主反应;或属两种无关的临床病理单元。至今尚无定论。 图14-17 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 可见毛细血管穿人滤泡,滤泡的外套层小淋巴细胆常成同心层排列,呈葱皮样 浆细胞型的特点是滤泡间有大量成片的浆细胞浸润,杂有少数免疫母细胞、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滤泡不像透明血管型那样是小而退化的,相反都是大而增生的。毛细血管网不明显。 |
|
参考图例: 光镜:01 双生发中心(twinning)的滤泡结构 - 02
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图例 01 02 03 04 病例图例:01
参考资料:01
参考文献: 自圆其说: ① 透明血管型: a:生发中心“burnt-out”--生成的记忆B、幼浆生成少--套区细胞排列疏松(“洋葱皮”样结构) b:广泛的血管玻璃样变-细胞通过功能下降--迁入的细胞减少(初始B)--生发中心“burnt-out”(同时套层内细胞量也有减少表现) ②浆细胞型:顾名思义,浆细胞增生明显--应为滤泡内生成增加--滤泡中心增大(滤泡增大) |
2.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又称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伴异常蛋白血症Angioinununoblastic lymphadenopathy with dysproteinaemia AILD). 20世纪70年代开始报告此病,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异常免疫反应,但是一部分病例可以演变成为肿瘤。经过后来的研究,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工作,现在愈来愈多的学者接受它本质上是一种T细胞淋巴瘤。(详见“常见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的常见类型”)。 |
|
参考图例:
参考文献: |
3.Rosai-Dorfman病(又称窦组织细胞增生伴有大块淋巴结肿大(Sinus Histiocytosis with Massive Lymphadeno-phy SHML)本病1961年Lennert首先报告,后来1969年Rosai和Dorfman详细描述,并命名为SHML。此后发现不少病例可发生于结外,结外根本不存在淋巴窦,所以用“窦”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名称就不合适,故当前以“Rosai-Dorfman病”的名称比较通用。 四分之一病例伴随发热和全身不适。实验室检查可见低白蛋白、高丙球蛋白、血沉增高、轻度贫血、CD4+细胞和CD8+细胞倒置。约10%病例可伴有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溶血性贫血、肾炎等。主要特点为大块淋巴结肿大,最常发生于颈淋巴结,但各处均可发生。25%至40%病例累及结外,其顺序为皮肤、上呼吸道、软组织、眼眶、骨、唾腺、乳腺和中枢神经系统。 图14-19 Rosai-Dorfman病
病因至今不明,曾提出过EBV和Klebsiella Sp。近年提出可能与人疱疹病毒6型( HHV-6)有关。大多数病例经过一定时间可自发消退。经多年后可能局部或远处复发。少数因病变巨大并累及重要脏器,或因伴随免疫病和感染而死亡。除须手术切除者外无特殊治疗。激素、化疗、放疗等均效果不佳。 |
|
参考图例: 肉眼: 结外01 光镜: 01(4图) 02 03(6图-小肠) 04(5图-结外)
学习思考: 窦内的组织细胞增多,导致淋巴窦扩张,破坏淋巴结皮质、髓质结构,(类似于肾结石导致的肾盂、肾盏扩张,再导致肾实质萎缩一般)
参考文献: 01 Rosai-Dorfman Disease Isolated 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 Report of 11 Cases 03 Purely cutaneous rosai-dorfman disease with immunohistochemistry
参考资料: |
4.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LCH)
①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本病的细胞常有恶性表现,而且呈现“噬血细胞现象”,当然后者可见于许多其他疾病。 ②转移瘤,其中尤其黑色素瘤常侵犯淋巴窦,而且黑色素瘤S-IOO阳性,故要分外注意。 ③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有大块淋巴结肿大。本病的组织细胞可胞浆很丰富,成巨细胞,其中可见淋巴细胞,所谓“细胞穿人( emperiopolesis)”,偶尔还可见浆细胞、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核虽不小但呈良性形态。 ④皮病性淋巴结炎。低倍下病变区的细胞可与郎格汉斯细胞相像,但本病主要累及副皮质区,而不是以窦为主。病变中包括三种细胞:巨噬细胞、交指状齿突细胞、和郎格汉斯细胞。不出现嗜酸性脓肿。还可见少量黑色素。 ⑤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一部分为家族性,另一部分为非家族性、散发性。它是在免疫缺陷的基础上发生伴随于感染的一种噬血细胞综合征。病变与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和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有某种程度相似。在多数器官(尤其肝、脾、淋巴结)组织细胞增生和浸润。皮肤很少累及是与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重要的不同点。如果累及皮肤的话,浸润位于真皮深层血管/附件的周围,比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浸润要深。淋巴结表现为结构破坏,淋巴细胞衰减,生发中心稀少或缺如,代之以弥漫性组织细胞浸润,其核往往不表现恶性特征,胞浆内吞噬红细胞相当著明,它与嗜酸性粒细胞不明显构成了与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相异的特点。 |
|
参考图例: 光镜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
5.皮病性淋巴结炎(Dermatopathic lymphadenitis)。 |
| 参考图例: 参考病例: 01 参考资料: 01
|
6.淋巴结噬脂性反应 由于摄入含有矿物油的食物或作淋巴结造影术,在淋巴窦内堆积大量吞噬脂类的泡沫细胞。Whipple氏病亦属此范畴。 |
|
|
7.淋巴组织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这是一组淋巴结中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甚至嗜酸性粒细胞脓肿形成)的病变及疾病。它们大致可以分为反应性及特发性两组。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生症可见于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病和多种造血组织肿瘤。在除外了上述疾病后,其他部分为特发性嗜酸细胞增生症( 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 IHES). |
|
|
8.药物过敏性淋巴结炎 药物可以引起淋巴结的各种明显改变。有一些药物引起淋巴组织的萎缩,如抗淋巴细胞血清、细胞毒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还有一些药物诱导淋巴组织增生,呈现淋巴瘤样改变,在诊断病理方面甚为重要。其中最为重要的药物是抗痉厥类药物( hy-antoin族)。 |
|
|
9.种痘后淋巴结炎:牛痘接种后其部属淋巴结稍稍肿大并伴有疼痛,见于接种部位变为水泡(约第五天) |
|
|
10.伴随于结缔组织疾病的淋巴结炎 |
|
|
11.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 MLNS,Kawasaki病,川崎病) 本病于1967年由川崎( Kawasaki)等所报告,1974首次见于英文文献。绝大多数是见于婴儿和儿童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平均年龄4.2岁,后来发现在青年亦有发生,年龄自7个月至27岁。最早报告于日本,随后在美国、英国、韩国、希腊等都先后发现。 |
|
|
12.炎性假瘤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炎性假瘤本质上属于一种炎症。淋巴结肿大和发热。 |
|
参考图例: 参考资料: 01 |